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让德育更有效?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做了这些方面的优化和革新 | 三科教材深度解读③

2017-09-21 统编教材编写组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新鲜出炉,教师们需要重新理解和把握教材全貌,做到对教材的融会贯通,那么我们该如何梳理新教材的逻辑线索呢?新教材出现了哪些新内容呢?新教材有什么新特点呢?重点和难点又在哪里……

 

本文集中概括了新教材“新”在哪些方面,并为新教材使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读完后,相信你会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人民教育》第18期杂志就老师们关心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问题约请了各科教材总主编、执行主编撰写了深度解读文章。本文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撰写。



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整套教材之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鲜明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也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教育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义务教育德育课程确立了明确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涵盖了理论修养、政治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心理健康各个方面的价值目标,理所当然地成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材编写的全过程,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学习知识,背诵其教条,更不是不顾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机械、生硬地灌输。在德育教材中,我们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真理性体现出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为依据,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初中学生在学校—社会—国家—世界不断扩展的生活中需要处理的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整合伦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国策、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内容,提炼出学习主题。




(三)把道德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强调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最终要转化为价值学习,以塑造人的品德人格为目的。德育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需要成人和社会的价值引导,但必须以学生的认同和逐步内化为基础。为此,我们坚持从重视、尊重学生的主动权入手,尽可能兼顾不同地区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有意愿并主动参与创造有道德的生活。我们确信,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在青少年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


根据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特点,我们在教材设计中强调,把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融为一体,力图从学生普遍存在、可能影响其观念与品行发展、具有教学意义的现实问题出发,用丰富而适宜的知识、典型案例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中的道德与价值观问题。


(四)尊重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更好地发挥课程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由相关领域知识构成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将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等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为不同的学习主题服务,重在学以致用。因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情感体验、讨论辨析、交流分享、跟踪观察、反思探究等,将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启迪、积极表达、善于思考、学会方法、自我教育。


(五)更好地使用优秀的人类文化素材,着力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心灵成长、精神发育的重要养料。本教材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开发:精心选择内容,包括文选、人物、故事、经典语段等,力求使用准确、规范、贴切、得当而不生硬;努力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集点,切入当代青少年关心的话题,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现代价值;在呈现方式上,设计、采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引导教学化育心灵。


2

教材的立意与特点


(一)价值观引领,贯穿始终。

本套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但方式方法上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的特点:一是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采取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层推进;三是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帮助学生勾连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接的精神链条,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生活为主题,由近及远。

教材以生活主题为基础,围绕来自学生的自我、人际和社会问题选择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七年级主要以学校生活为主,以学生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以及师生、同伴、亲子交往带来的新的自我认知变化为主要内容,八年级扩展至学生的社会生活,九年级则以国情国策教育及全球观念、国际视野为线索设计学习主题。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渐次丰富的活动中,有机地整合学习内容。


教材中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一条生活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随后“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分享个体生活经验,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共认等,促进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力图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三)立足实效性,知行合一。

本套教材在整体设计上坚持“知行合一”。一是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联结,寻找“知”的起点;二是通过系列化活动设计,学习内容依学生生成性的感受、体悟、反思、分享而不断展开,实现“知”的深化;三是联系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探究性活动,让教材更具现实感;四是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中学”,在行动中体验、思想碰撞、情感分享、积累经验,由“知”向“行”转化拓展;五是设计了“方法与技能”栏目,对学生具体的实践探索给予方法指导,提高转化的有效性;六是通过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对“知”与“行”的方向性引领。


当然,“知”与“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不断深化、巩固,更需要一线教师在教材内容设计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改革,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逻辑性强,易教利学。

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一般遵循如下的逻辑思路:一是经验导入——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二是聚焦主题,正面陈述有一定知识支撑的观点、原则;三是揭示矛盾、深入分析;四是相关行为和行动能力(方法)的指导。从试教结果看,有一个相对清晰的逻辑线索,既便于教,又利于学。



(五)与时俱进,更新内容。

适应发展需要,本套教材加强了法治教育内容,除八年级下册设为法治教育专册外,还有几个单元的内容分布、渗透在其他册次教材中;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生命教育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七年级上册设置“生命的思考”专门单元,探讨珍视生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还把生命教育看作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法治精神教育的底色;八年级教材以社会生活为核心,重在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凸显公民意识教育;八年级上册还增加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以政治认同为指向,以国家利益和“我的责任”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在社会中的真实存在,认识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而每个社会成员包括学生都可以为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国家安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六)从知识到价值,提高德育课程实效。

品德课程的核心追求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如何便于教师传递和讲授知识,便于学生梳理记诵知识和有关道理转换,是本套教材编写的一个尝试或基本特点。


教材编写着力将其融入“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设计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感受、主动践履,从而建立起道德意义的自主联结。除了在正文部分力求完整科学地阐述思想观点外,还通过“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栏目,为学生提供伦理、公德、修身、心理等领域支撑性、指导性强的观念与知识。教材编写以青少年成长主题为核心,通过正文的多角度陈述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栏目设计,整合不同学科领域适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帮助其认识、理解、扩展和丰富既有的道德生活经验,于广阔的社会性关系(包括我与自我、我与集体和社会、我与国家、世界等)中建立起丰富的意义联结。


3

新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一)价值引领。

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维度融入各个学习主题中,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中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有总体性了解和把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落实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水平、特点和生活实际,找准切入点,把握契机。


(二)宪法教育。

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法治教育专册的主要内容。新教材中这部分 45 33550 45 15290 0 0 2535 0 0:00:13 0:00:06 0:00:07 3018容比原先的教材有了很大拓展。对教师来说,内容比较新;对学生而言,有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部分内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准确把握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会给教师带来不小挑战。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内容是本套教材新增加的内容,需要教师特别加以重视、提高认识并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本套教材中有不少增加。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不同的学习主题中是难点,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自我储备。此外,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中相对集中地从“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试图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引领结合起来。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在全面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把弘扬民族精神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做好衔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五)国情国策教育。

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了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做自信中国人。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宏大叙事与学生可感的现实生活实现有效连接,是对施教者的极大考验。



(六)生命教育。

教材设计强调,以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为处理所有关系的基础。在自然生态中,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生命的相互依存关系,学会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的关系。体验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有助于初中学生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增强自信心,在各种关系的互动中培养责任意识,乐于付出和奉献。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也需要他人、需要集体、需要社会——个人需要他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个人的意义和价值需要通过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奉献来体现等,有助于初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学会发现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此外,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单元在篇幅和思想容量上有较大扩展,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生命的韧性,敬畏生命,珍视生命,有较强的思辨性和开放性,需要施教者重视涵养自身的生命意识、情感素养及整体生命品质,才可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深意,实现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效果。


4

新教材使用的期待与建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综合素养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应具有关于道德、心理、法律、国家治理、国际政治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还应具有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影响人、塑造人、发展人的能力。


(一)知识观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成。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凸显出两种困境:一是回避“知识”的讲解,但为了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有观点支撑,于是从教材中寻找“知识框架”或“段落中心句”,再通过活动将其串联起来,成为一种惯常的教学思维;二是面临中考压力,从教材中寻找可供复习与备考的“知识点”,仍是部分教师研究教材的重要着力点。这两种情形实质上仍然是遵循“知识逻辑”、以记诵知识为主的教学,前者主要在形式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容易走向教学的形式化;后者则仍是教学的知识化。走出这两种困境的路径首要的是知识观的转变。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如何认识知识,知识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与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是统编教材能够在使用中体现出育人深意的前提。统编教材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的活动设计,摸清所教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学生逐渐将其描绘、明确和提炼出来。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要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再创造者,让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凸显、明晰出来,建构并发展出新的与人的发展相关的知识。



(二)教材观转变:从品德课堂工具到价值观健康生长的土壤。

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从“教材工具”观中汲取教材工具性的思想,构建“教材价值”理念,真正让统编教材成为师生生命和生活在场的平台,这也是统编教材设计的初衷。因此,教师的教材教学观应相应改变:统编教材的开放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挖掘课堂现场或当下文化氛围中的有益教学资源,并且深刻把握、灵活运用,生成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教师在长久的思考、阅读、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培养生成高度的教育敏感性。


(三)评价观转变:从静态量化到动态体悟。

统编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评价观是以品德为核心进行评价。品德评价很难量化,也不能以量化作为主要方式。品德形成的根基是情感,其本体主要也是高级的具有正向引领意义的情感,否则品德的生成十分困难。因此,无论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管理者对教师还是观察者对教师的评价,都需要以互动、体验、感悟、体悟等情感联结为内在表征的方法为主,细细品察师生在教材这个平台上的生命和生活进程,这种进程一定具有积极情感体验并生成了正确的道德价值。当然,品德评价不排斥量化,而是呼吁量化中“人”的在场,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探索如何依托先进的互联网、自媒体、移动电子设备等手段和工具,对师生的品德成长进行全程追踪与改进。


统编教材的产生是一个艰巨、复杂且不断跟进时代变化的历程,它同样需要教师转变专业发展理念与方式,牢固价值引领阵地,不断探索创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  王磊执笔)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18期,文章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撰写

责任编辑 | 冀晓萍

微信编辑 | 孔佑明


推荐阅读

看!原来美好而充实的生活是这样的

刘长铭:教育要更加关注人精神与心灵的培育

“海哥”,这位“百变校长”,曾经是上海闵行的“传说”

划重点!统编语文教材怎么教?这里有一份最详尽的说明,文末有案例哦 |  三科教材深度解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